*本文系作者特別為CTI論壇所撰寫
曾經(jīng),聽到“志愿者”這個詞,我就會想到大型運動會上忙碌的身影,他們有著統(tǒng)一的裝備,燦爛的笑容,周圍的人都會投以羨慕和贊許的眼神。因為參加北京奧運會成為一名賽會志愿者,我開始關注這個名詞,開始關注這個群體,其實,志愿者并不只如此。沒有證書的志愿者
美國人David Tool,中文全名杜大衛(wèi),大家都稱他老杜,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客座教授。在生活在北京期間,他義務為北京的英文標識糾錯長達6年之久,由此被國人熟悉,成為“北京十大志愿者之一”。老杜沒有參加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申請,他認為,志愿者的身份不需要任何一張證書來證明,他就是一個志愿者,并且一直在行動。
志愿者的志愿者
到達北京,進駐五礦駐地的第一天,我就發(fā)現(xiàn),駐地的服務人員都是一些非常年輕的面孔,問了些問題回答略顯羞澀。一問才知道,他們并不是專業(yè)的酒店賓館服務人員,而是學生,都是自愿無償來這里為我們這些奧運志愿者服務的,也就是說,他們是志愿者的志愿者。
因為不是正式注冊的奧運志愿者,他們無法享受奧組委提供的各種福利,沒有配發(fā)漂亮的藍色制服,無法在大街上享受路人投來的羨慕眼光。但他們卻同樣需要犧牲自己的休假,在這里守門到深夜、定時打掃房間、整理床鋪甚至打掃廁所,有些事情他們甚至在家都不怎么做。他們做到了。每一個人都認真地堅守自己的崗位,每次看到我們,都會致以熱情友好的微笑和問候,每次打掃房間,都會很禮貌的說聲:“抱歉打擾了,可以打掃房間嗎?”離開時也會說:“打擾了,再見!庇幸淮稳滩蛔栆粋小姑娘,有沒有覺得在這里工作辛苦委屈,回答很樸素:“不辛苦,我們做點事讓哥哥姐姐生活得舒服,你們就能更好的為奧運服務,我們也是在為奧運做貢獻,我們也很驕傲!
是啊,他們確實值得驕傲。
最專業(yè)的志愿者代表
在7月16日“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工作情況”新聞發(fā)布會上,有一位志愿者代表,簡單的發(fā)言,卻讓人印象深刻。她叫梁蘇會,北京奧運會水立方的志愿者。她可以說是一個資深的“老志愿者”了,清華大學紫荊志愿者研究生服務團的團長、北京十大志愿者之一,參加過多哈亞運會、06中國網(wǎng)球公開賽、等大型比賽的志愿服務,還組織過志愿者深入四川地震災區(qū)支援支教。
梁蘇會現(xiàn)在是清華大學的一名博士研究生,從事志愿者工作已經(jīng)很多年,卻依然保持著很旺盛的熱情,在她看來,志愿工作遠不是一場賽事,一次活動就能結(jié)束的。和國外相比,我國的志愿者事業(yè)發(fā)展還非常的不成熟,她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志愿精神,把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成熟。
我想,每一天,每一個角落,只要你愿意,你都可以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,它不需要任何形式、任何證明。要的只是一顆簡單的心,簡單地愿意付出去幫助他人,并從這付出的過程中感受幸福。志愿者的最高境界不是流利的英語、不是高超的技能,無論動機如何,只要能盡職盡責服務,就是優(yōu)秀的志愿者。
聲明:本文為作者特別為CTI論壇所撰寫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!
作者供稿 CTI論壇編輯整理